Amphotericin B 两性霉素B
Amphotericin B 两性霉素B是针对多种真菌病原体的多烯抗真菌 (fungal) 剂。 它与麦角甾醇不可逆地结合,导致膜完整性破坏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。
MCE 的所有产品仅用作科学研究或药证申报,我们不为任何个人用途提供产品和服务
生物活性
体外研究
Amphotericin B 两性霉素B 的给药受到输液相关毒性的限制,包括发烧和发冷,这种效应被认为是由先天免疫细胞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引起的。Amphotericin B 两性霉素B 诱导表达 TLR2 和 CD14 的细胞的信号转导和炎性细胞因子释放[1]。
Amphotericin B 两性霉素B 与胆固醇 (哺乳动物细胞膜的主要甾醇) 相互作用,因此由于其相对较高的毒性而限制了两性霉素 B 的用途。Amphotericin B 两性霉素B 在亚相中以前胶束或高度聚集状态分散。当形成可渗透小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水孔时,Amphotericin B 两性霉素B 仅杀死单细胞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 (LP)[2]。
Amphotericin B 两性霉素B (0.1 mM) 诱导极化电位,表明悬浮在等渗蔗糖溶液中的载有 KCl 的脂质体中存在 K+ 泄漏。两性霉素 B (0.05 mM) 表现出负膜电位几乎完全崩溃,表明 Na+ 进入细胞[3]。
体内研究
Amphotericin B 两性霉素B 导致仓鼠痒病模型中孵育时间的延长和 PrPSc 积累的减少。两性霉素 B 显著降低患有传染性亚急性海绵状脑病 (TSSE) 小鼠的 PrPSc 水平[4]。
Amphotericin B 两性霉素B 对恶性疟原虫有直接作用,并影响受感染红细胞的红斑变性、寄生虫血症和小鼠疟疾中的宿主存活。Amphotericin B 两性霉素B 倾向于延缓寄生虫血症的增加,显著延缓伯氏疟原虫感染小鼠的宿主死亡[5]。
实验参考方法
激酶测定
THP-1 和 HEK293 细胞分别使用 DEAE-右旋糖苷和 Polyfect 试剂进行瞬时转染。被转染的质粒包含编码 NF-κB 依赖性 pELAM-luc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、TLR2、TLR4、CD14 和 MD2 的基因。细胞(5×10^5 THP-1 或 1×10^5 HEK293)被加入到 12 孔板中,经过 18 小时后洗涤,并刺激 5 小时。然后按照指示用报告裂解缓冲液裂解细胞,利用 Promega 荧光素酶底物和 Monolight 3010 荧光计分析裂解液的荧光。
MCE 尚未独立确认这些方法的准确性。这些仅供参考。
细胞测定
通过使用与 DNA 结合的化合物溴化乙锭(EB)的荧光测定法来观察 AmB 对利什曼原虫的致死动力学。在 365-580 nm 激发-发射波长下,使用 SPEX Fluorolog II 分光光度计进行荧光测量。最终浓度为 25×10^6 细胞/mL 的原虫在含有 10 mM 葡萄糖和 EB(50 mM)的不同缓冲溶液中轻轻搅拌培养 5 分钟后,加入 AmB,AmB 溶解于二甲基亚硫酰胺中。通过添加数字霉素(50 mg/mL),始终能获得最大 EB 的结合。所有使用的溶液均用 75 mM TRIS(pH 4 7.6)缓冲,并含有 150 mM NaCl(BNa+)、150 mM KCl(BK+)、150 mM 胆碱氯化物和 100 mM 蔗糖、100 mM NaCl。所有溶液的渗透压始终调节至 390±5 mOsm,使用先进仪器 SW2 渗透仪进行测量。
MCE 尚未独立确认这些方法的准确性。这些仅供参考。
参考文献
[1]. Sau K, et al. The antifungal drug amphotericin B promotes inflammatory cytokine release by a Toll-like receptor- and CD14-dependent mechanism. J Biol Chem. 2003 Sep 26;278(39):37561-8. Epub 2003 Jul 14.
[2]. Barwicz J, et al. The effect of aggregation state of amphotericin-B on its interactions with cholesterol- or ergosterol-containing phosphatidylcholine monolayers. Chem Phys Lipids. 1997 Feb 28;85(2):145-55.
[3]. Ramos H, et al. Amphotericin B 两性霉素B kills unicellular leishmanias by forming aqueous pores permeable to small cations and anions. J Membr Biol. 1996 Jul;152(1):65-75.
[4]. Demaimay R, et al.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of a new derivative of amphotericin B, MS-8209, in mouse and hamster scrapie. J Gen Virol. 1994 Sep;75 (Pt 9):2499-503.
[5]. Adams ML, et al. Amphotericin B 两性霉素B encapsulated in micelles based on poly(ethylene oxide)-block-poly(L-amino acid) derivatives exerts reduced in vitro hemolysis but maintains potent in vivo antifungal activity. Biomacromolecules. 2003 May-Jun;4(3):750-7.